今天是: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树文明新风 做文明市民 创文明城市    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推动百强肥西跨越发展    欢迎浏览一码三肖管家婆网站!   
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
发布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01-04 12:02:59 点击率:4711

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各市管高中学校:

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工作,实现示范引领、区域联动、项目推进、品质提升,高水准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现将《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规划内容与要求做好三年规划和工作推进计划,为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与成果。

 

合肥市教育局

2020年12月17日

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

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

2020年9月至2023年8月)

 

前  言

合肥市居安徽中部、江淮之间,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长江三角洲西翼,属于“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近年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409.4亿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全市下辖四大主城区及四县一市,常住总人口818.9万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100余所,其中公办学校63所、民办学校40所;市区学校40所,县(市)区学校63所;在校生15.5万人,教职工1.9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万人。

2020年9月,安徽省所有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合肥市作为首批入选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将全面把握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总体要求,把课程改革新精神、新任务、新要求落实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全过程。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特制订《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三年规划》。

 

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

一、已有改革经验与成果

近年来,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以“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为目标,在构建“五育并举”全面育人体系、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办学质量提升等多方面积极实践探索,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形成独特文化和个性特点,普通高中教育在转型发展中异彩纷呈。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肥市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教育发展始终坚持硬件投入和内涵发展并举,切实落实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的理念。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合肥市“十三五”教育改革与事业发展规划》、《合肥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实施方案》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现了普通高中转型发展和内涵提升。《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5-2020年)》、《合肥市城市学前教育、中小学布局规划修编(2016-2025)》等专项规划为全市普通高中教育学校选址规划、项目建设等提供科学的、可操作的地方性导则。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657.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6倍,其中用于普通高中发展108.8亿元。“十三五”前四年(2016-2019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642.4亿元,年均增长12.96%,其中用于普通高中发展89.12亿元,年均增长0.63%。2007年开始,合肥市先后将合肥一中、八中、七中、十中、庐江中学、肥东一中、合肥四中等省示范高中迁址新建,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合肥九中、合肥六中、庐江二中等新校区正在加快建设之中,将分别于2021、2022年投入使用。

(二)统筹推进重点改革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制定《合肥市推进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7—2020)》,坚持试点探索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真正做到“一校一方案、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路径、一校一评价”,全市29所省级示范高中在2018年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研究,成立合肥市教育学会示范高中研究分会,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对高考改革、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进行研究,为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提供新路径。

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共建实验班工作的意见》,省示范高中与市示范高中、高校附中、普通高中结对共建实验班,坚持教育教学、教师发展、学生交流互访、家庭教育共建机制。市内共建学校达26校次,占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数25.2%。合肥一中与新疆皮山学校,合肥一六八中学与西藏山南二中实现共建。积极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区域优质均衡,合肥一中全面托管合肥四中、阜阳七中、长丰北城中学,合肥八中全面托管肥西县铭传高级中学,合肥十中全面托管阜阳市颍上二中,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名校办分校等机制为教育质量提高提供保障,也为薄弱学校发展提供契机。2008年,合肥35中,在原有初中藏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创办高中部藏班,将合肥市民族教育推向纵深发展、内涵发展的新境界。

依据《合肥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开发新高考软件系统及校园管理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智慧班牌系统,实现校园无线网全覆盖等。依托信息化解决新高考选课走班排课、学生发展指导、教学精细管理等难题。整体推进智慧课堂建设,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有效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合肥一中、六中、八中和巢湖一中、二中、四中等均衡派位和联合招生,将省示范普通高中的85%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且不设置最低录取分数线,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推动了素质教育深入发展。合肥十中在全省创新设立安徽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省示范普通高中实施自主招生,为具有体育、科技、艺术特长的学生搭建了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

(三)全面育人体系构建为普通高中品质发展指明了方向

合肥市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引,突出德育时代性、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近年来共建设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区14个、创新实验学校106所,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门课程同向同行、有效协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革命精神,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戏曲进校园”、“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对普通高中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普通高中科学文化教育中统筹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之间关系,《中小学生科学与人文读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我们注重体育锻炼,丰富运动项目和校园体育活动,培养体育兴趣和运动习惯。加强美育工作,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中小学艺术文化节中获得一等奖。重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本领,学生具备热爱劳动的品质。

拓宽综合实践渠道,扩大“校园”范围。以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城市、实验区为契机,出台《合肥市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建立研学旅行长效机制,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建设4个国家级、15个省级、34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校外实践,建成7个青少年活动中心,206个学校少年宫。制定《合肥市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遴选和管理办法》,遴选49个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各类基地每年接待中小学生超过300万人次。科技成果成效显著,普通高中学生在全国电脑制作活动数字创作评比、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成绩始终保持全省领先。

2017年,全面修订了《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品德发展、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特长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课程实施等六个维度对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等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教育评价导向作用更加彰显,引导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四)教育科研为普通高中育人质量提高提供了支撑

将原合肥市教学研究室更名为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设立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等,不断改革教研管理机制,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工作“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品质。以市、县(市)区和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为支撑,以42个教育科研基地实验校、22个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162个(教育)名师工作室和6个特级教师工作站为抓手,构建覆盖全面、适合不同层面普通高中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的畅通教研网络系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力源。

为新课程新教材高水平实施,各学科成立新课程教学研究组,重点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实施策略。成立新课程讲师团,努力开掘全市优秀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潜力,不断丰富讲座内涵,供基层学校自主选择。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促进各学科教研员带领一线教师聚焦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重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明显实效。坚持从优化教学设计着手,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引导更多教师解决好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目标达成问题。十年来全市各学科开设各种类型研究课达10000余节,各学科组织的教学设计研究的案例达5000余例。联系学生发展实际,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彰显学科育人价值,推动育人方式改革。

(五)专业教师队伍打造为普通高中教育汇聚了人才力量

建设守正创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大力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升政治鉴别能力与政治责任感,确立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保证在教学实践中不会走偏方向。建设师德高尚、师能精湛的优秀教师队伍,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体系。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师德师风巩固深化年”主题活动,“庐州最美教师”和“合肥市师德楷模”评选,在合肥电视台设立“庐师风尚”栏目,集中展示好老师先进事迹。建立系统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强化名师示范引领,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全市现有市级骨干教师2793人,市学科带头人562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和省特级教师、学术带头人200多人,正高级教师65人。加大专业培养力度,形成国培、省培、市培、县(市)区培训和校本培训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涵盖新任教师入职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名优教师高端研修等类型,覆盖高中阶段等全学段培训范围,创新专业化、优质化和国际化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完成新一轮中小学编制岗位设置调整,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实行动态核算和调整,为新时代普通高中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持续编制保障。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落实《合肥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4年来,全市定向、录取、培养了近200名“全科型”本土化乡村教师,通过成立“学科教师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乡村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

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挑战

新课程实施、新教材使用、新高考改革等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育人方式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给我们带来挑战,首当其冲的是教育理念,虽然我们已经完成三轮全员的课程实施培训,但是,新的课程理念、学业质量标准、育人方式改革、学科核心素养等由理念层面转化为教育实践有更加艰难路要走,全员、全科、全域的理念转变将有着更大的挑战。

(二)教育管理的挑战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新高考改革,学生选考、选科、选课走班等实施,会造成学科教师结构性不平衡和学科教师工作量失衡等,教师工作量要重新测评和制定标准,使高中教师承担适度工作量,以保持身心健康,发挥工作创造性。市域选课走班管理系统、大数据精准分析质量系统,与选课走班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等以及完善选课走班下的教师、学生,班级、年级等多元化评价体系需要系统研究和不断改进。

(三)教育资源的挑战

合肥市域范围大,地域差异明显,教育在县(市)区、校际、学科之间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学校面临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等重要问题。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学生选考科目的多样组合需要更多的学习空间。学生个性化选择、学科发展倾向与需求更加强烈,在实验室、阅览室等专业教室和设施设备方面有更多的要求。

(四)课程建设的挑战

市域范围近百所普通高中学校中,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基本完成一轮课程建设工作,但是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还有近50所普通高中没有完成学校课程建设任务,管理干部与教师课程领导力还有待提升,区域和学校课程规划发展策略与典型经验需要提炼和转换应用,劳动教育、美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选课走班的有序开展,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等重点问题需要加大研究实现突破,加强合作实现提升。

(五)课堂教学的挑战

课堂教学历来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科教学成败与否的关键,更是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学科课程要体现其独特的学科素养、思想方法和育人价值,强调过程与体验,强化思维与创造。如何实施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学生选课走班的背景下,有效实施分层、分类、分课走班,实施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有待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六)质量评价的挑战

高校招生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涉及操作方法、标准确定、平台技术、结果使用、教师评价工作负担重等问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缺乏对评价主体的操作性指导和规定,不同主体评价如何保证评价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同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程度还需要有数据和证据支撑进行研究。考试的频次、内容、形式和赋分方式等,需要共同研究、协调配合。

(七)管理队伍的挑战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数量有待于真实达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全面提升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专业水平,要拓展综合素养,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要增强课程意识与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整合能力、实施能力等,教师要提升在学生心理、发展指导、生涯规划与职业理解、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指导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八)办学体量的挑战

合肥近年来经济社会等得到长足发展,教育事业的规模、品质、水平等逐年提升,常住总人口818.9万人,参加中考的学生数以年均4000人速度递增,每一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将净增2000余人,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老百姓更期待普通高中的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努力办老百姓更加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更加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育人方式改革,切实提高我市普通高中育人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1.区域内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积极探索区域整体推进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实施的有效路径。

2.推动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探索区域范围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课程基础。

3.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探索教学方式、作业评价等变革,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新时代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完善选课走班管理机制,探索普通高中育人质量评价改革。

5.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指引学生理性、科学选课、选科、选考,为报考专业、选择职业奠定基础,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

6.以三所示范学校建设为标杆,强化学校发展的规划示范,引领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7.建立省级示范高中尤其是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与相对薄弱普通高中学校的联动交流机制,完善传帮带制度,实现发展共赢。

8.到2022年,初步构建并逐步优化全市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建设策略

1.坚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新高考改革整体推进。加强对市域范围不同地区、类型、规模、水平、特色等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的指导,整体推进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2.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实现区域、学校、学科、学生全覆盖,在课程设置、选课走班、学分管理、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和智慧。加强与高校、相关部门联合,将丰富社会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整体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强有力资源与智慧保障。

4.以项目撬动课程改革与实施。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实践中,坚持项目研究、行动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与创新并举,探索总结具有合肥特色的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建设思路

1.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有序实施。

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行政统筹、科研支撑、协同推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从合肥市普通高中的实际出发,科学研制《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三年规划》、《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系统设置、统筹实施,凝聚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育人合力,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部队、高新企业、社区单位等合作,努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化普通高中,整体推进示范区(校)建设。

2.目标导向、专业引领、科研支撑,强化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

示范区建设坚持研究先行,突出问题意识,实施目标导向、专业引领、科研支撑,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聚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中的核心、热点问题。组织专业力量分类指导市域内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策略。

3.技术支持、行动研究、与时俱进,实现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新突破。

基于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选课走班、学分认定和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指导、课堂教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服务于普通高中教育的课堂教学与教育评价,建立具有个体性、个性化、精准化特点的学生学业质量与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4.改革创新、提升品质、长效运行,发挥示范区(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安徽改革发源地的特质优势与传统,大胆改革、不懈探索,发挥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等三所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课程建设、学生发展指导、精准教学、个性化指导等特色学校群,利用合肥一中等强基实验班计划实施,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信息化、个性化教学、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究,走出一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品质提升提供新经验。

 

第三部分 建设任务

任务一: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

(一)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育人方式改革,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并举,提高全体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品质。

(二)工作举措

1.建设14个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区、106所创新实验学校,发挥实践引领与榜样示范作用。

2.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

3.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发挥课程德育作用,创造性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教育、项目学习等。

4.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文化理解素养等。

5.利用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培养学生良好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热爱劳动,彰显育人功效。

6.充分利用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素质教育实验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机会与平台。

7.将审美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紧密结合,注重学生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提高。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成立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小组。市教育局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和总经济师担任副组长,市教育局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

2.颁发《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

3.颁发《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学生选课走班指南》。

4.健全普通高中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

5.开展课程育人研究,营造时时、处处、事事皆教育的良好育人氛围。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14个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区、106所创新实验学校实践成果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加强学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劳动教育等工作,解决师资、资金、场所、评价等问题。

3.加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实现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有机统一。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总结凝练合肥市,尤其是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等学校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人方式改革上的典型经验。

2.利用合肥市基础教育学术年会等平台,宣传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影响力。

(四)预期成果

1.《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

2.《合肥市普通高中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或立德树人或育人方式改革)典型案例集》

3.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及综合评价体系

4.《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学生选课走班指南》

(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教科院及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二:新课程建设体系全面落实

(一)工作目标

探索合肥市整体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机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等方面积极创新,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建设新的课程体系,统筹三类课程的三年计划安排,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各学科课程,引导学生学好必修课程、修好选择性必修课程、研好选修课程,保证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

(二)工作举措

1.合肥市普通高中建立健全学校课程领导制度,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执行力,编制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学科课程实施计划,确保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在学校扎实落地。

2.结合市域、县(市)区域以及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学校课程,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在省级示范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市级示范高中课程建设方案论证工作,持续推进其他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

2.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视导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视导的形式、机制等,健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常态视导、反馈、整改制度。

3.逐步完善合肥一中强基实验班视导方案,实行一学期视导一次并实行回头看制度。

4、在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教研联盟年会上研讨交流,发挥在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发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一中、六中、八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2.支持并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在新课程实施中边实践、边创新,边使用、边完善,提升课程建设品质。

3.省市级示范高中进一步完善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尤其优化劳动教育、美育板块内容。

4.利用省内区域联盟、校际联盟等多组织活动,在全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全市普通高中在借鉴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2.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典型经验与成果。

(四)预期成果

1.《合肥市省级示范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集》

2.《合肥市市级示范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集》

3.《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方案集》

4.《合肥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集》

5.《合肥市强基实验班计划实施指导方案》

6.《合肥市普通高中特色优质课程共享共建成果集》

(五)责任单位:市教科院及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一)工作目标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发全市选课走班信息管理系统、排课系统,规范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探索选课走班背景下的班级自主、合作管理有效途径,建立选课走班指导机制,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

(二)工作举措

1.在充分调研市情、县(市)区情、校情的基础上,开发并逐步完善选课走班信息管理系统。

2.规范选课走班管理、评价,探索班级自主管理、合作管理的有效机制,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探究分类、分层、分课走班。

3.建立学生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充分保障学生自主权、选课权与发展权。

4.选配、培训学生发展指导教师,提高教师指导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有效指导。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所有普通高中学校的高一年级尝试在艺术、体育、技术等学科进行选课走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

2.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学生发展指导课程。

3.建立并逐步完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机制,健全制度,重在实施。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完善选课走班机制,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制度。

2.三所国家级示范校在选课走班、开设必修课、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上有示范引领作用。

3.确保每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开足、开齐、开好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

4.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制度与机制的全面实施。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进一步完善全市选课走班信息系统,确保学校好用、用好。

2.总结凝练全市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形成经典案例。

3.总结学校、班级在探索学生自主管理、合作管理上的典型经验。

(四)预期成果

1.建立并逐步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班主任与指导老师共育、长短课都有、选类组班与选课走班并行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2.《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生选科选专业行动指南》。

3.《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选课走班经典案例集》。

4.《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发展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市教科院、教育督导事务中心及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改革

(一)工作目标

明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任务,完善基于学科新课标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实验教学、情境教学,尝试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科评教、分卷评价等,强化学科整体育人功能,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举措

1.建立以教研员为核心的学科教学专家团队,实施以项目为引领的教学研究体系,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在课堂落地生根计划,完善教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

2.重视学生文化基础的夯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3.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积极开展项目学习、主题学习,坚持做中学原则,实现学思行统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为学生参与社会创造条件。重视真实情境教学,通过社团活动、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课堂。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2.完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针对普通高中学科差异大的特点,探索普通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新路径和方法。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培训基础上,跟进校本教研,巩固培训成果,将培训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成果在课堂生成。

2.按照总体设计、过程跟踪、及时反馈、针对整改、高端总结的基本步骤,稳妥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3.形成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经验,形成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课堂教学改革在区域推进与示范学校探究结合基础上,总结优秀成果,尤其关注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收获。

2.开展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科教学经典案例、课例与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成果评比。

3.在一线教师、学校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结实验区(校)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

(四)预期成果

1.《合肥市普通高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2.《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科教学经典课例集》

3.《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科教学经典案例集》

4.《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成果集》

5.《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路径与经验汇编》

(五)责任单位:市教科院及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五: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工作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加快建设“合肥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监测和评估系统”,完善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并促进学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二)工作举措

1.完善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2.探索普通高中学校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的有效路径。

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尤其是加强对普通高中学生在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

4.一中、六中、八中等三所国家级示范校积极探索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新路子,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要求,力争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上有新经验。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结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广泛征求学校、教师以及专家意见,在《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2017版)》基础上,形成《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2021版)》。

2.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和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区域与学校实际,分别推进学科学业质量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积极争取政府、社会等方面支持,构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素材采集、要素评价、等级划分、评价结果、结果反馈、改进意见等信息化呈现。

2.市教育局在县(市)区、学校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升系列评价的理性成果,进一步完善市级层面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在前两年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2021版)》。

2.结合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应用,进一步完善《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结合全市普通高中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完善《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四)预期成果

1.《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2021版)》

2.《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科学业质量评价体系》

(五)责任单位: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工作小组成员处室及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机制建设

(一)工作目标

完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专项视导督导制度,健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机制,改革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内容和方法,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性督查指导,确保学生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工作举措

1.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进度,制定学年度视导督导计划,明确视导督导内容、形式等,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反馈的问题实行清单管理,跟踪督导,开展“回头看”督查,建立较为完善的视导督导机制。

2.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开展专项督导的同时,强化督导问责机制,督导评价结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和学校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3.建立市、县(市)区两级视导督导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建立自我视导督导体系,优化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性管理。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重点视导三所示范校,全面督导示范区内的高中学校。

2.主要视导学生发展指导、部分学科选课走班、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落地等。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分批次、有重点视导全学科选课走班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全面视导督导和总结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重点关注高三年级的选课走班实施情况,总结经验,提升质量。

2.总结视导督导基本经验,提炼视导督导实践收获与理性成果。

(四)预期成果

1.《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视导报告》

2.《合肥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校督导报告》

3.《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视导问题清单及整改情况报告》

4.《合肥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校督导问题清单及整改情况报告》

5.《合肥市县(市)区、普通高中学校视导督导经验模式总结》

(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督导处、教育督导事务中心、教科院及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各普通高中学校

任务七:示范辐射体系建设

(一)工作目标

健全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体系,以集团为骨干,以帮扶为主线,以项目为引领,充分发挥合肥市在全省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的优势,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在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育人质量评价、教育信息化、学科课堂教学、育人方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工作举措

1.借鉴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合肥十中、合肥一六八中学等名校办新校、办分校、名校托管弱校等成功经验,加快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进程,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扩充优质普通高中学校教育资源、提升普通高中的办学品质,满足老百姓好上学的要求。

2.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实现在学段上延展、区域间拓展、品质上发展,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合肥十中、合肥一六八中学等继续探究新形势下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径,推进区域普通高中优质协调发展。

3.发挥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合肥一中在课程建设、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办学优势与经验,引领普通高中学校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合肥六中精准教学、个性化作业、数字化实验等方面优势与经验,引领普通高中学校走品质教学之路。充分发挥合肥八中在学生发展指导、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经验,继续引领普通高中学校走现代化教育之路。

4.不断总结、提升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在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育人质量评价、教育信息化、学科课堂教学、育人方式改革等方面经验,利用省市教育云平台、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自媒体以及专题研讨会、年会等,最快速度、最大规模发挥辐射作用。

(三)实施步骤

第一学年: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

1.践行《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发挥名校教育优势。

2.推进优秀省级示范高中在全市范围实施集团化办学,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

3.在全市普通高中学校范围内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经验推荐、评选活动,及时发现亮点,全力推广应用。

4.根据区域、校际之间差异,建立普通高中结对帮扶机制,完善资源共用、经验共享、协作共进、发展共赢机制。

第二学年: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

1.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就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情况做全面总结。

2.开展首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经验评选、交流活动。

3.结对帮扶学校总结基本经验,梳理提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帮扶机制,调整工作重点与突破点,进一步强化经验共享、协作共进、发展共赢。

第三学年: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

1.凝练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合肥十中、合肥一六八中学等学校集团化办学经验。

2.汇总、编辑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经典案例集。

3.总结全市普通高中学校结对帮扶经验,将优秀经验汇编成集。

4.凝练普通高中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育人质量评价、教育信息化、学科课堂教学、育人方式改革等方面经验,实现区域优秀教育共享。

(四)预期成果

1.《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

2.《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优秀经验集》

3.《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经典案例集》

4.《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结对帮扶经优秀案例集》

5.《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生个性发展、育人质量评价、教育信息化、学科课堂教学、育人方式改革等典型案例集》

(五)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宣传处及各普通高中学校

 

第四部分 重点突破

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研究和指导创新

在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学科学业质量提升为指引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实施单元目标教学,推进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深度学习,强调课前预习指导、课中学习引导、课后巩固辅导,优化学科作业设计,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精准教学,落实个性化教育,实施选课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有所教,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注重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情境教学等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基于学校全面育人体系建立的教育教学视导督导机制创新

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域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视导督导机制,推进专项视导督导工作。以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为抓手,以确保学生选课走班为基本标志,以保障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根本目标,以课程建设、课堂改革、教育评价、教学管理等为重点,进一步丰富视导督导内容、优化视导督导形式,指导优化教学管理,强化督导问责机制,完善督导评价机制,保障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可持续的实施,创造确保普通高中学校育人质量提高的视导督导模式。

3.基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创新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加快完善“合肥市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监测和评估系统”,以学生品德发展、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特长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课程实施为基本评价维度,建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课堂教学等进行科学诊断,为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提供指导,引导学校教育牢固树立科学育人观、教师的学科教学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质量观。

 

第五部分 落实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合肥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加强过程监督,定期会商建设情况,研究解决示范区(校)建设中困难与问题。

组 长:罗云峰 合肥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吴昌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王杰才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

成 员:裴晓含 合肥市市委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许 伟 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

王 勇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

谢华国 合肥市教育局总经济师

郝晓东 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

段开梅 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

下设专家指导组、实施推进组、综合保障组等具体工作组。

专家指导组:由市教育局牵头,邀请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领域专业人士组成专家指导组,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提供专业指导,对普通高中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工作进行视导督查。

实施推进组:由分管教育市领导牵头,市教育局、部分普通高中学校校长为成员,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制定相关政策和工作计划,在专家指导组指导下完善实施方案,定期向领导小组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提出待研究问题和建议。

综合保障组:由分管市领导牵头,协调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研究解决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所需财政经费、人员编制、设备等问题,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建议。

(二)成立合肥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王杰才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李仲生 中共合肥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书记

合肥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

桑韧刚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 勇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

陈雪梅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

陆昌云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

吴庆防 合肥市教育局总督学

谢华国 合肥市教育局总经济师

组 员:合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财务审计处、组织人事处、宣传处、督导处(市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团委、教育考试院、基建项目管理办公室、教育科学研究院、装备电教中心、学生事务管理中心、教育督导事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校长

二、强化培训研修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分期分批组织全市普通高中学校所有任课教师以及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科研主任、学科组长、年级组长、教务管理人员等培训,聚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精心设置培训研修课程,在培训和研修中理解新课程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交流新教材使用经验,积累培训研修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执行力。

创新教研机制,落实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对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联动教研机制,统筹不同层级教研活动,协同推进分类、分层、分批有针对性教研,实施教育科研项目化,夯实行动研究,既满足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共性需求,又满足教师个性性发展要求。实行“研训一体”融合教研机制,学科教研员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实际,凸现课程特色开展培训。市教科院五大中心与高校、研究院所、研训部门以及高中学校形成研究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协同研究,共同进步。

三、重视研究指导

组建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队伍。将获得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的合肥一中课程建设、合肥六中数字化实验、合肥市教科院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等研究成果经验转化为培训资源,指导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进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探索并形成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解决的方案。

实行示范区(校)建设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示范学校与一般普通高中联动交流指导制度,探究调研机制,了解学校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校有效改进。监督、指导学校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实施研讨主题、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记录人、点评人的“七定”制度,切实提高研训效益和质量。探索专题研究、项目研究机制,对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育评价、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深入开展专题研究,研究成果实现优秀资源共享。

四、注重示范引领

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示范高中以及一般普通高中结合区域分布、学校发展特点等建立结对学校,省级示范高中为牵头单位,其他学校为成员学校,结对学校确定结对帮扶计划、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定期研讨交流机制、明确学校具体责任人联络人等,确保结对帮扶有目标、有实践、有成效、出经验。三所国家级示范校在结对帮扶机制下,有责任、有义务面向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善于总结成果。坚持边实践、边总结,边思考、边探索,边凝练、边提升,及时发现、全面梳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区域、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通过出版专著、论文评比、专项总结等方式进行总结。

精于推广成果。利用《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中小学管理》等国家级教育平台,《教育文汇》、《安徽教育科研》、《安徽教育》等省级教育专业平台,合肥市教育局、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及省市级传媒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及时展示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典型经验和特色成效,利用《合肥日报》、《合肥教育》等市级平台介绍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经典案例、优秀课例等。

深入学术研讨。每年一届的合肥市基础教育学术年会、合肥市教育学会年会、合肥市陶行知研究会年会、合肥市省级示范高中研究会年会等是普通高中学校与一线教师开展学术研讨的平台,激发校长等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勤于在工作中研究、精于在研究中工作”的热情与自觉性,推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向纵深方向发展。

彰显示范引领。利用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省级示范高中在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等等方面对一般普通高中示范引领作用。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长三角地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座谈会现场会、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长三角地区高中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和省内高中校长联谊会等平台上,积极展示我市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做法和成果,加强宣传推介,发挥好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五、加强管理评估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研制开发示范区、示范校评估工具,根据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三年规划和年度任务对3所国家级示范校进行视导督导评估,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视导督导,向示范校、普通学校反馈视导督查导意见,推进区、校两个层面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对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加强监督与管理,做好工作记录,形成活动简报,撰写示范区年度评估报告和三年建设工作评估总报告。教育督导部门积极探索建立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质量监测评估机制。

 

第六部分 工作保障

一、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工作制度,优化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机制,成立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小组。各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中学校均应成立相关组织,加强组织领导与制度建设,完善工作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政策保障

制订《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方案》、《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指导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学校教学管理指导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专家团队指导规划》、《合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信息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合肥市省级示范高中“强基实验班”工作实施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督导督查办法》、《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合肥市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发展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三、制度保障

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定期议事制度、课程建设动态完善制度、省级示范高中与市级示范高中一般普通高中结对帮扶制度、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定期例会交流报告制度、选科走班规范管理制度、学生学分认定与管理制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育人质量考核制度、学生发展导师指导制度、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定期视导督导制度等,完善建立“市—县(市)区—校”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的领导负责制度,建立研究、工作协同机制,完善必要的奖惩制度。

四、人才保障

建立与高校联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一线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名优教师等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实施定期指导制度,精湛的教育行政管理团队、善于研究的教育科研队伍、经验丰富的普通高中校长队伍以及名师辈出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人才保障。继续实施区域普通高中学校教师蓄水池制度,确保师生比12.5:1,采取区域协调机制,及时妥善解决部分学校因学生选课导致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五、经费保障

建立规范的市级、县级财政分级负担的项目经费支持制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所需的培训、教学、设备等经费纳入市、县级财政保障,教科研经费、公用经费、教师工资待遇等得以足额保障。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建设设立专项资金,为重点任务、突破项目、研究过程以及结果呈现、展示交流、宣传示范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确保项目、任务高质量完成。

 

第七部分 推进计划

一、学习准备阶段(2020年初—2020年8月)

2020年,继续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察学习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省份新高考实践与经验,积极思考我市应对之策,尤其在选课走班、教学管理、师资准备、办学条件、教育信息化等做好准备。

2018年7月、2019年7月开展两轮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2020年8月,开展第三轮全员参加的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确保所有普通高中学校任课教师全部接受新课程专项培训。

广泛征求意见,摸清市情、校情、师情、生情的基础上,研制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指导意见、工作方案,将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设、五育并举体系建设等列入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具体实施,完善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指导学校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合肥市示范区、3所示范校认真研制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校)

三年发展规划,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示范性、引领性作为示范区(校)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奠基推进阶段(2020年9月—2021年8月)

2018年12月全市28所省级示范高中完成学校课程建设,2019年12月,全市22所市级示范高中完成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2020年12月,全市其他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完成学校课程建设工作。

指导全市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积极探索课程、课堂、课题相结合,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抓牢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探究合肥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高质量模式。

重点年级:高一年级。新课程全面实施与新教材全面使用,实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加强学科教学特色化研究,积极实践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彰显新课程实施特色。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机制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建立工程与项目负责制,定期报告制,一学期举办一次全市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总结交流会,发挥典型经验、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

三、攻坚优化阶段(2021年9月—2022年8月)

加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性、专题性视导督导,及时总结经验,在市域范围交流与推广,客观找寻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积极思考改变困境、改进教育教学的有效路径,加强教育治理信息化建设,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的专业支撑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对实施方案做过程性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重点年级:高二年级。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职业选择等实际,做好学生选择性必修课程选课工作,学校认真做好选课走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尤其关注选课走班给班级治理、学生管理带来的困难,鼓励并指导学校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全面育人工作。

提升年级:高一年级。在2020级高一实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路径、优化方式,尤其根据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情况调整区域、学校等工作实施方案。

示范区(校)在进一步总结重点任务、实践中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县(市)区部分薄弱普通高中进行帮扶,确保所有学校均能较好完成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基本任务。

四、总结提升阶段(2022年9月—2023年8月)

全面系统总结新课程新教材三年一轮实施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凝练成果、理性升华,既注重全市面上的模式总结,又注重学校点上经验汇集,既关注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又关注学科教学品质提高,既体现教师专业成长,又体现学生健康发展,出版专著,辐射成效,扩大影响。

重点年级:高三年级。在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学生全面受益的基础上,学生根据生涯规划、专业取向、职业倾向等,在学校教育、学科教师指导下系统梳理、复习巩固高中阶段学习成效,信心满满迎接新高考。

提升年级:高二年级在2020级高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指导学生选课工作和走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高一年级在2020级、2021级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和学生发展指导经验,提炼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机制与“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典型做法。

示范区(校)在认真总结重点任务、重点突破工作上的经验,在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指导部分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实践,对县(市)区部分薄弱普通高中进行持续帮扶,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向特色化发展、品质化发展方向迈进。

审核:李 

责编:朱孝胜

编辑:唐照马


网站首页 | 学校概况 | 新闻中心 | 德育工作 | 资源中心 | 校务公开 | 新澳门六合今晚开奖结果339期
Copyright © 2012-2016 澳门六开彩马会传真资料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编:231200 E-mail:[email protect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上派镇巢湖路 电话:0551-68841149 主体备案号: 皖ICP备2021017217号-1 技术支持:安徽迅时网络